

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
原始社会时期,我们的祖先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药物。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,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,认识到对于多数病证而言,几味药配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味药,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。晋·皇甫谧在《针灸甲乙经·序》中云:“伊尹以亚圣之才,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。”后世多以此为方剂之始萌。
在现存医书中,最早记载方剂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。本书原无书名,因其将所载之283首方剂(原数应在300首左右)分列于五十二类疾病之下,且原书目录之末尚有“凡五十二(病)”的字样,故马王堆帛书小组命名其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该书内容比较粗糙,不但没有方剂名称,而且有些药名、病名后世亦未再现。从其内容和字义分析,该书成书年代早于《黄帝内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《黄帝内经》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,是现存医籍中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。全书虽只载13首方剂,但在剂型上已有汤、丸、散、丹、膏、酒之分,并总结出有关辨证、治法与组方原则、组方体例等理论,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曾记载“经方十一家”,其中有《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》《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》《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》《风寒热十六病方》《秦始皇帝扁鹊俞跗方》《五脏伤中十一病方》《客疾五脏癫狂病方》《金疮瘛疭方》《妇人婴儿方》《汤液经法》《神农黄帝食禁》等。这些方书现虽已亡佚,但在汉代曾广泛流传。
东汉·张仲景著《伤寒杂病论》(约成书于公元205年),后经晋·王叔和整理编次,宋·林亿等校正刊印,分为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。全书创造性地融理、法、方、药于一体,系统论述了外感与内伤的病因、病机、病证、诊治、方剂,前者载方113首,后者载方262首,去其重者,共载方314首。其中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,用药精当,疗效卓著,被后世誉为“方书之祖”(《伤寒论集注》),其所载方……